导言:《闽山闽水物华新——习近平福建足迹》一书多角度、全方位生动展现习近平总书记为福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所作出的一系列极具前瞻性、开创性、战略性的理念创新和实践探索,彰显习近平总书记的信仰追求、为民情怀和品格风范,《学习故事》栏目带大家更加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提供鲜活样本和学习典范。
一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1991年11月30日晚7点多,两三辆面包车徐徐驶出福清城关。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一行刚刚结束连续两天在长乐、福清举行的县(市)区现场办公会,开始返程。
行至离城关四公里处时,车辆忽然减速。"不好,前方出车祸了!"中巴车上,不知谁说了一句。
透过车窗,借着车灯的光,只见一辆摩托车翻倒在路中央,边上躺着两男一女,暗红的鲜血一摊又一摊,围观者不少,却没人上前帮忙。
"停车,组织抢救!"习近平迅速下车,走到伤者面前,见一男子小腿血流不止,马上安排道∶"赶快救人,保护现场!""腾出一部车送伤员上医院,马上通知福清公安局!"
现场人员一齐动手,伤员被小心翼翼地抬起来,送上了腾出来的面包车,随后福清市公安局的警车也赶到了现场。
等到伤员送医,中巴重新上路,很快消失在茫茫夜色中。1992年初,《福建日报》编辑部收到一封读者来信,写信人正是这场车祸中的三名伤员。他们经过医护人员的精心救治,已逐渐康复。医生说,当天如果再拖延一些时间,恐怕就有生命危险。他们后来才知道,指挥停车救人的,是市委书记习近平。来信最后写道∶"如果不是习书记及时把我们送往医院,我们三个人早就没命了。"
二
习近平在福建工作了17年半,留下了许多扶危济困、为民解优的温暖故事。1989年1月18日,时任宁德地委书记习近平深入宁德市九都乡九仙村走访慰问群众。得知村民钟郑英一家四口一年才收十担粮,生活十分困难,习近平吩咐乡干部给予解决。
1991年初,得知平潭渔业资源枯竭,渔民打不到鱼、揭不开锅,习近平让时任福州市委副书记赵守箴及时了解情况。
赵守箴来到平潭,走进困难群众家,揭开锅盖一看,都是野菜。他如实汇报后,习近平立即召集民政等有关部门,拨了60多万斤粮食给平潭。
1999年10月24日,时任省委副书记、代省长习近平又一次来到平潭,看望两个与他在1993年就结成帮扶对子的孩子林冬梅。
林泉。习近平很关心他们的学习,勉励他们说∶"一定要加倍努为学习,不要辜负大家的希望。家里有困难,我们都会尽力帮助你们的。"在林冬梅的记忆里,她人生中吃到的第一个芒果、第一盒月饼,是习近平送来的;第一次走出村子去福州、第一次游福州西湖、第一次吃汉堡包,也是习近平安排的。
有一回下乡调研,途经福州市区一个交通繁忙的区域,习近平看到几位环卫工人一边扫垃圾,一边躲闪来往的车辆,而这些人在车流中却并不显眼,稍有不慎就可能被撞。他叮嘱随行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联系分管城建的副市长转达他的要求环卫工人是城市的美容师,为使他们在车繁人杂的工作环境下有一定的安全保障,要为他们提供统一的标识,要马上落实,不要考虑钱的事。不久,福州市环卫工人都穿戴上了统一配发的反光背心和反光帽,安全事故大幅减少。
习近平要求省政府机关每一位工作人员,时时刻刻都要关注那些关系到人民群众冷暖安危的事情。他强调,人民利益高于天、重于山,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为人民群众的利益,我们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在所不惜。
三
1989年2月23日,是宁德屏南残疾农民杨声球永生难忘的日子。那天上午,32岁的他特意穿上一身崭新的浅色西装,与其他七位农民代表一起来到宁德地区行署会议厅,向地直机关副科长以上干部作改革十年的形势报告。这次会议正是由时任宁德地委书记习近平主持。
杨声球身残志坚,在双溪、寿山、路下等老区基点村负责香菇生产技术指导,还在城关开大店卖菌种,盖起了有32间房的大房子。发言席上,杨声球的双手紧紧攥着话筒,激动地说∶"要不是党的政策好,我这个站着还没有人家坐着高的残疾人,只能过靠养人扶养的寄生生活,怎么能搞起这么大的香菇生产的家业?怎么会有今天登上地区大讲台的机会?我这是山鸡飞上了凤凰台!会后合影时,习近平特地拉着杨声球的手,让他坐在自己身边。得知杨声球还没找对象,习近平鼓励他∶好好干,一定有姑娘喜欢你,好好成个家,生儿育女,有事到宁德找我。
习近平的肯定和鼓励,点燃了杨声球的奋斗热情。2004年春夏之交,杨声球想学养蚕,他一路寻到浙江省桐乡市一家蚕业公司,却被拒之门外。
他带着当年他和习近平的合影照片又找到浙江省委,说自己是从福建来的,要找省委书记习近平。工作忙碌的习近平马上安排秘书联系了有关部门,最终公司同意教他技术,给他资料。
"原来习书记还记得我们'有事到宁德找我'的约定,即便他已离开福建。"杨声球感慨不已。
如今的杨声球,早已娶妻生子,一家四口,生活和美。学会养蚕后,他还带领十多户农户一起干、一起富。那张和习近平的合影,就摆在家里最醒目的位置,他说这是他一辈子的念想和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