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闽山闽水物华新——习近平福建足迹》一书多角度、全方位生动展现习近平总书记为福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所作出的一系列极具前瞻性、开创性、战略性的理念创新和实践探索,彰显习近平总书记的信仰追求、为民情怀和品格风范,《学习故事》栏目带大家更加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提供鲜活样本和学习典范。
一
1989年7月19 日中午,烈日当空。
寿宁县下党乡,与鸾峰桥相望的文昌阁边,一群人从荆棘丛生 的崎岖山路走下来。他们头戴草帽,汗透衣背,风尘仆仆。走在最 前面的,正是时任宁德地委书记习近平。随行的寿宁县文化馆馆长 张培基用手中的相机,定格了这一幕。
'知府'来了!"百姓奔走相告。"当地百姓管地委书记叫'知府'。"时任下党乡党委副书记刘明华回忆说,"习近平一行人受到最为热情隆重的欢迎,乡里百姓说他是'到过这里最大的官'。他们自发摆出各种担桶,一桶一桶都是清凉饮料,用当地草药做的,还有绿豆汤。"
寿宁地处偏远,明代撰辑了《警世通言》等"三言"的冯梦龙曾任寿宁知县,在他笔下,寿宁"地僻人难到,山多云易生"。下党乡则是寿宁最边远的山乡,素有寿宁的"西伯利亚"之称。
下党之行,是习近平为了兑现承诺而来。
1987年10月,杨奕周、刘明华等四名干部受命筹建下党乡。尽管当时整个宁德地区都不富裕,但这里的贫困、闭塞程度还是超出了他们的想象。
这里是无公路、无自来水、无电灯照明、无财政收入、无政府办公场所的"五无"乡镇。
公路不通,山路难走,到任何一个邻近乡镇,都得翻山越岭步行十多公里。小贩们挑货进山都不敢带液体货物,怕一不小心打翻了,血本无归。不少村民连酱油都没有见过。
没有电,村民晚上照明,只能点蜡烛、火篾。有的学校没有校舍,孩子们只能在庙里上学,正所谓"学生与菩萨同堂,念书与念经同声"。一年里难得放一场电影,放完后一堆孩子都跑到电影幕布背后,想捡电影里"掉落"的子弹壳。
1988年元月,农民人均年收入不足 200元的下党乡在一穷二白中正式挂牌成立。乡领导班子最愁的就是如何打通进出乡里的通道,如何让百姓脱贫。
1989年6月,时任下党乡党委书记杨奕周在参加宁德地委贫困乡党委书记座谈会时,站起来“放炮”对贫困地区,上级要关心,要扶贫。习近平当场跟他约定,一定要去下党一趟。
有的人认为习近平只是口头答应,可能不会来。结果,不到一个月,他们接到通知习书记要来了。
二
其实,1988年6月一到宁德,习近平就一头扎进了基层。时任宁德地区行署专员陈增光回忆,从7月初到8月初,他和其他工作人员一起,陪着习近平一个县一个县地跑,把宁德地区下辖9个县全部跑遍了,之后又到温州考察。习近平说“温州离宁德北部那么近,却发展得这么快,到底有什么奥妙,我们应该过去看一看。”
经过调研,习近平初步确立了闽东的发展思路当时,闽东的老百姓连温饱都成问题,区情、区力根本不具备跨越式发展、大规模开发条件,不能一味地谋求超常规发展,而应当把解决吃饭穿衣住房为内容的“摆脱贫困”作为工作主线,为下一步实现跨越式发展打基础、创条件。
在来宁德工作后的第一篇调查报告《弱鸟如何先飞————闽东九县调查随感》中,他用“弱鸟”来形容贫困的闽东,用“弱鸟先飞”来强调贫困的闽东要来一个思想解放、观念更新,要有“先飞”的意识,要有“飞洋过海的艺术”。这样,就可达到“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