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故事 | 闽山闽水物华新—习近平福建足迹之第二十七期:率先谋划建设 “数字福建”(一)

作者:时间:2022-08-09点击数:

导言:《闽山闽水物华新——习近平福建足迹》一书多角度、全方位生动展现习近平总书记为福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所作出的一系列极具前瞻性、开创性、战略性的理念创新和实践探索,彰显习近平总书记的信仰追求、为民情怀和品格风范,《学习故事》栏目带大家更加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实践逻辑,提供鲜活样本和学习典范。


“您出差返家的路上,用手机或掌上电脑发出儿条简短的指令启动您家中的数字化电器。当您到家时,微波炉已经把饭菜烧好热水器已把热水烧足,洗衣机已经把脏衣洗净烘干熨平,物配中心送来您采购的商品……这不是《天方夜谭》,而是‘数字福建’格给我们带来的实实在在的新生活。”这段话引自2001年5月21日《福建日报》刊登的一篇名为《此数字非彼数字》的评论文章。

站在如今的时间节点上,这些当年的畅想早已照进现实,而且走得更远。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科技之于国家、之于地区发展的重要性,已然形成社会普遍共识,并已成为布局竞争的热点

然而,当年“数字”这两个字确实引起了不小的不解、震动和议论。与如今信息化新鲜名词层出不穷相比,当年建设互联共享的
"数字福建”则需要极大的胆识和勇气。

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以美国提出“信息高速公路”建设计划为重要标志,互联网开始了大规模商用进程,信息化迎求了
蓬勃发展的第二次浪潮。

2000年国庆前夕,刚从国外归来不久的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福州大学副校长王钦敏向省长习近平递交了一份《“数字福建”项目建议书》

让王钦敏感到意外的是,“10月12日,习近平同志就作了一个满满一张纸的批示,非常细”在批示中,习近平指出,建设“数字福建”意义重大,省政府应全力支持。实施科教兴省战略,必须抢占科技制高点。建设“数福建”,就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科技制高点之一。建设“数字福建〞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事情,福建省在这方面有较好的人才和经济基础,经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要选准抓住这个科技制高点,集中力量,奋力攻克。

习近平提出,省政府可成立 “数福建”建设领导小组。他在批示上面写道:“由我担任领导小组组长”。

王钦敏后来回忆道:“习近平同志让我给副省长和省政府秘书长、副秘书长上课。我当时还不知道批复的真正价值,后来才知道,全省要有共识才能把‘数字福建,做出来”。

更让王钦敏意外的是,仅半个月后,“数字福建”就被写人省委提出的“十五”计划纲要建议。在两个月后成立的“数字福建”建设领导小组中,习近平担任组长。同时还成立“数字福建”专家委员会,主任由王敏钦担任,成立顾问委员会,由中科院院士童庆禧等30多位专家学者组成。

20多年前推出的“数字福建”深刻影响了福建发展,成为数字中国建设的探索源头和实践起点。
而习近平与福建信息化建设的渊源则可在前推15年。

20世纪80年代的福建、交通、通讯基础设施还比较落后。那时的厦门,打电话要到邮电局排队,电脑既笨重又稀奇。只能做一些简单的的基础处理,更不要提上网了。

在项南主政福建期间,省委确定要节衣缩食,集中力量建设地设施,放手利用外资建设十大项目,其中包括在厦门了和福州各引进一套万门程控电话。

1984年,厦门被确定为全国经济信息四级网络系统中的中心城市和特区试点单位。

习近平说:“特区要发展市场经济,参加国际经济大循环,光有机场、码头、通讯设施是不够的,还要打造宏观的‘千里眼,准确及时地掌握国内外经济信息。

1984年,厦门市成立了计算机站,1985年改名为经济信息中心:1985年9月,厦门委托中国计算机系统工程公司开展经济信息系统总体规划和设计工作,1986年4月,习近平主持召开有75名国内计算机、经济学等领城知名专家参加的厦门市经济信息系统总体方案审评会,并通过了这个方案:1986年6月厦门市专门成立经济信息管理领导小组,习近平担任组长。

在时任厦门市计委副主任郑金沐眼中,习近平对厦门经济信息中心的筹建工作抓得非常紧,环环相扣,就连编制,经费这些平常比较棘手的问题也都一并统筹解決。郑金沐说:“要搞这么大的系统,十几个人干不。于是市里就批了120人的编制。编制问题解快了,还要解决办公场所,于是又拨款买了7层楼,一共5040平方米。”

那是一个建机场比建信息中心更加让人赏心悦目的年代。“别人看来是可有可无的事情,他却认为势在必行,还把它列为全市八大工程之一这就是他的过人之处。〞郑金冰说。

厦门需要宏观的“千里眼”,到了落后的宁德,习近平则迫切需要用“顺风耳”缩小交通落后造成的发展鸿沟。

一问电话,二问路,三问项目,四问住。对于20世纪八九十年代经济总量长期排名拿后的宁德来说,这四个问题的答案往往让想来这里投资的外商望而却步。

1989年,习近平任宁德地委书记时,提出用通信改善弥补交通不足,为闽东老区装上“顺风耳”,“交通投资大、工期长,不是容易就解决的事。相比较还是邮电通信投资少,见效快,可行性大,通信改善可以弥补交通不足。这就是所谓脚不够长,要借助顺风耳”。
1982年,福州在全国开通第一套万门程控电话交换系统,实现从“摇把子”到“全电子”时代的历史性跨越。

由于引进这一系统要用外汇和大量投资,因此省里规定除福州以外,每个地区可引进一套系统。宁德地委决定,在宁德市和经济相对发达的福安县各上一套万门程控电话。

1989年7月8日,习近平带着宁德地区行署副专员汤金华、宁德地区邮电局局长杨毓敏和福安县邮电局局长杨锦炎,一同到省邮电局申请。杨锦炎回忆道:“我们来到福州电信局和省微波总站参观。习近平拿起话筒给北京打了个电话,一拨就通,声音很清晰。”

这一趟福州之行让习近平下了决心。习近平说:“宁德要改变落后面貌,非加快发展邮电不行,邮电是基础建设的基础,电话不通,开放就是一句空话。闽东比较落后,但我们的通信一定不要落后,闽东的邮电发展得快一点。”

结果,宁德成了全省第一个上了两套万门程控电话交换系统的地区。

有了这两件事的铺垫,不难理解当2000年面对《“数字福建”项目建议书》时,习近平积极的态度。

地址:福州市南郊相思岭 350119

Copyright@ 2012 菠菜资源网信息工程学院 版权所有